咨询电话:13501208501(马老师),400-007-9000
取消
唯有文化能构筑企业发展的长期动力
发布时间:2021-04-13 11:42  文章来源:华夏基石   作者:杨四伟   点击:次

作者|杨四伟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顾问、项目经理

 

1997年任正非在华为内部会议上讲了一句话: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后来这句话被广为传颂,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华为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非常有说服力的业绩,另一方面则是随着大批企业由机会成长进入能力成长阶段,越发地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了。

 

一、长期发展是企业最难的目标

1992年,华为销售额突破1亿元,到1997年,销售额已经达到41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210%。就在大家认为形势一片大好、乘风破浪大发展时,2000年,任正非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活下去,是企业的硬道理》,其中一个核心观点是“活下去,长期活下去”;一年后他又发表一篇文章《华为的冬天》,文章中他再次强调一个思想“企业不是要大,也不是要强,而是要有持续活下去的能力与适应力”。当时看这些话还不大理解,后来经历的企业多了,才恍然大悟,原来长期发展才是一个企业最难的目标。

10年前我刚到一家企业工作时,听同事介绍公司自成立以来已经保持了连续近20年的高速增长,平均每年增速15%以上,当时就很惊叹、很骄傲。后来发现,像这家公司一样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的企业比比皆是,很多企业平均增速都能达到20%,甚至30%以上。然而几年之后,中国经济开始出现拐点,从过去的持续高速增长进入增速放缓的阶段,GDP增速从10%左右下调到6%、7%左右,而我曾经引以为傲的公司也开始出现增速下降的现象。时代变了。

根据Wind(万得信息)数据统计,2010—2019年,A股市场纳入统计的2650家上市公司中,仅有9家公司能够保持每年净利润增速在10%以上。2010年,2650家上市公司中,有1708家净利润增速超过10%,而到了2018年,仅有14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超过10%,到2019年,仅剩下9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超过10%。也就是说,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发生了显著变化,其间,真正能够穿越周期,保持高速增长的公司少之又少。所以,华为认为企业的长期纲领是持续增长,实则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

 

二、长期发展必须具备长期动力

企业增速下降,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

外部环境方面,从需求端看,随着人口增长放缓以及国民消费需求日益得到满足,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大量的需求空间已被填补,消费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甚至难以琢磨;从供给端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真正具有控制力的资源与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是知识,知识工作者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体与核心竞争要素,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从竞争端看,创业创新的速度大大提升,企业间的竞争进入质量竞争、能力竞争和全面系统竞争的阶段,决定产品竞争力的是集合了企业的战略、运营、组织、人才、文化等能力的系统效率。如果还像以前那样,靠机会资源以及物质激励驱动终究是走不远的。

企业自身方面,创业初期,创始团队往往是“身无分文、胸有大志、充满激情”,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为了理想,再苦再累也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披荆斩棘向前冲。但是随着企业规模做大了之后,一些创始团队的内在需求得到满足,奋斗激情逐步衰退,再遇到问题时往往不会像创业初期那样快速反应、坚韧执着,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活力与效率,导致组织中开始出现本位主义、权力导向、形式主义、腐败怠惰等不良文化。当这些不良文化长期得不到矫正,企业的经营管理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回归本源,我们发现,虽然外部环境发生了诸多变化,仍有少数企业抵御住了来自需求端、供给端和竞争端的挑战,在风云变幻的岁月中,穿越了经济周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发展势头。这些企业尽管行业不同,但有一点却高度一致,那就是始终保持着创业奋斗精神。这说明决定企业能否长期增长的根本因素不在于外部,而在于企业自身内部的因素,即组织成员,尤其是创始团队的发展动力。美国的组织变革专家爱迪斯在研究了大量企业“生老病死”的原因后提出一个核心观点:造成公司衰老退化的根本原因不是外在的变化和问题,而是企业内部创业精神的衰减。所谓创业精神,其核心是梦想、奋斗和创造,因此,企业要想保持长期发展就必须具备长期动力。

所谓长期动力,有这样两个内涵:一是存在于组织成员内在的思想意识中,且是能够驱动组织成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东西。例如当面临技术难题时能持续专注地投入找到突破方案;当偏远地区需要时能心甘情愿、义无反顾地赶赴战场,在缺吃少喝的艰苦条件下仍然能够想法设法、调集资源战胜对手,等等。二是这种动力是持续稳定存在的,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运动式的,也不是任何外部因素可以轻易撼动的。

 

三、长期动力的构筑只有靠企业文化

既然长期动力决定着企业能否长期发展,那么长期动力该如何打造呢?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些现象。其一,靠薪酬、奖金、分红等外在激励维持的动力是有限的,它只能驱动人们做某些限定的工作,有时甚至会因为外在激励而限制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二,相对于外在激励,内在激励能更好地驱动人们做事,当一个人觉得做某件事有乐趣、有意义、有成就感时,即使不给他任何奖励,他也会源源不断地为之投入;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外在激励还是内在激励都难以做到连续、稳定,一旦激励延迟、中断或者分配不公,组织成员的动力就会同步消退,而且两种激励都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随着企业对员工激励次数的增加,员工对应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难以再激发起内在的动力。

既然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下的动力都存在衰减、中断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让其不衰减、不中断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公元前356年,有一位刚上任不久的“CEO”准备开展一场组织变革,但是由于往届干部团队多次失信于民,民众已不再轻易相信管理部门,因此,为了让大家了解和相信将要推出的政策,这位“CEO”做了一个小举措。他在民众聚集的地方竖了一根木头,告诉大家:“谁能将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赏给十两黄金。”众人感到很惊讶并且不相信,没有一个人敢去搬木头。“CEO”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赏五十两黄金。”有位年轻人,为了筹钱给爷爷治病,带着试试看的心理走上前去把木头从南门搬到了北门。接下来,“CEO”真的把黄金给了他。民众再次惊讶,对新的团队成员刮目相看。取得一定信任后,“CEO”接连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举措,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建立县制。变革推行十余年,道不拾遗,家给人足;推行二十余年,兵强马壮,组织崛起。多年后老板和CEO先后退出,但之后历代继任者均沿袭变革思想和政策,日益强大,最终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帝国。

这个故事讲的是商鞅“立木取信”而后推行变法和秦朝的奋斗逆袭史,也是一个生动的管理学案例,其中的很多做法与当今的管理学理论都不谋而合。通过秦朝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发:其一,先进的理念和机制能够激发个体的活力,提升组织的效率,释放出强大的生产力;其二,要想让组织成员具备长期动力,必须要让其形成牢固信念。因为任何物质的激励都是暂时的,唯有信念才是一个人心中牢不可破的行为逻辑,信念一旦形成可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影响长远;其三,信念的形成不是靠一式、一时完成的,要确立一套正确的理念,持续地传播,同时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诸多的实践才慢慢形成。对照如今的企业管理,这些不正是企业文化所要做的事吗?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的文化,是组织成员为人处事的基本规则与深层假设,牵涉每个组织成员和每个业务环节,规则和假设要成为信念,必然要通过人和事去验证,这就需要通过人力资源、流程制度、股权激励等各种管理手段来实现。比如,通过综合面试筛选价值观一致的人,通过流程优化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通过客观的评价与合理的分配奖优罚劣,等等,进而增强员工对文化理念的认同。无论运用哪种管理举措,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目的都是把组织的理念转变成干部员工的信念,通过牢固的信念激起组织成员的动力,使其持续、稳定地创造价值,进而支撑企业的长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管理的根本作用就是为企业发展提供长期动力。

 

四、长期动力视角下的企业文化管理

以往很多企业在开展企业文化管理时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消除官僚、腐败等不良文化现象,统一思想,增强凝聚力,文化工作主要聚焦解决眼下具体的事。这实际上只是发挥了企业文化浅层次的作用。如果从长期动力的视角看,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工作应当是经营组织成员信念或者心智模式,使组织成员在信念的牵引下保持创新、创造的活力,最终支撑企业持续发展。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这里给三个建议。

(一)确立长期理念

所谓长期理念是指反映企业经营底层规律,能长期指引企业发展的理念。根据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长期理念应当包含四个方面。

1.企业公理

所谓企业公理,通俗地讲就是所有企业都应该遵循的基本理念,具体又包含企业本质、企业宗旨、企业成就法则、基本组织原则。企业公理是经营企业最基本的理念,是企业的“天道”,不过,很多企业在做企业文化时容易忽略。

企业本质,主要是说明企业为什么而存在以及企业最核心的特点是什么。对企业本质的认识不同,看待企业问题或者处理冲突时的选择就不同。例如罗纳德·科斯认为,企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社会交易是存在成本的,成立企业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的效率也会下降,当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高于社会成本时,企业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德鲁克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任何一个组织机构都是为了某种特殊目的、使命和某种特殊的社会职能而存在的,任何企业得以生存,都是因为它满足了社会某一方面的需要,实现了某种特殊的社会目的。包政教授在分析了各家观点之后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由顾客、员工与合作者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同时肩负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企业既要尽可能地创造经济财富,也要促进实现人的价值和需求。

企业宗旨,是指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和意图,或者说经营企业是为了谁。关于企业宗旨,主流的观点包括:第一,为了股东的利益,基于此,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二,为了客户的利益,认为只有成就客户才能实现企业的价值;第三,为了员工,认为没有员工就无法创造价值;第四,为了社会,认为企业是社会共同体,必须履行社会责任。2019年,包括贝佐斯、库克等在内的美国近200家顶尖企业的首席执行官集体发出了一份联合声明书,重新定义了公司运营的宗旨,宣称:股东利益不再是一个公司最重要的目标,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对此,笔者提出一个观点,从企业的本质看,企业是一个由员工、客户、合作者等组成的社会共同体,每一个主体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都有所投入,理应有所收益,因此,企业应该兼顾不同主体的利益。但由于企业在不同阶段创造的资源是有限的,难以完全均衡照顾各方利益,因此现实的情况是不同的阶段侧重某一主体,同时兼顾其他主体,使不同主体之间维持相对平衡即可。例如,创业阶段更多地考虑股东的利益,规模扩张阶段要考虑合作者的利益,系统成长阶段要多关注员工的利益,当企业成长壮大后要多承担社会责任,而自始至终都要关注客户的利益。

企业成就法则,是指企业实现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关于成就法则,有人认为只有客户能够实现企业价值,所以要始终坚持客户导向,奉行成人达己的理念;有人认为企业成功与否的主动权在自己,因此更加关注企业内生力量,提升员工能力,增强组织合力,发展向内求,而现实中,多数企业已意识到,企业要成功,客户和员工都不能少。

基本组织原则,这里主要指维持组织运行需要具备的必要原则,如果缺少这些原则组织就会出现问题。其一,从个体角度看,应该维护人们在生理、生存方面的基本需求,例如安全、秩序、自由等。有些企业中,领导者的管理政策、要求经常变化,甚至动辄在员工面前表达裁员的想法,往往会给员工造成不安定的感觉,很容易导致人才流失。其二,从群体的角度看,应该确立一些原则使不同的人在一起能够和谐相处,不至于发生冲突,例如人们常说的公平公正,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尤其在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时,如果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就会出现腐败、投机、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2.企业使命

使命是一个企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一个有效的使命告诉企业内部的员工和社会大众,除了赚钱以外,我存在的价值和存在的理由还有什么。使命为整个组织确立了一个明确的价值观,它会体现到每一个业务环节。使命的主要作用是激发组织成员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赋予各项行为以价值,牵引干部员工为履行某项责任或实现某种价值而努力付出。没有使命或者使命不明确,企业在业务选择时就会陷入迷茫,资源配置也难以聚焦,另外,当组织成员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也会陷入迷茫和怠惰,找不到一个激发其继续前行的理由。

使命与企业的业务直接相关,表达的是业务的价值。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只要明确了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并且聚焦这个价值点持续投入,做专做精,就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相反,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搞明白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价值是什么,就无法做专做精,也是走不远的。使命是一个长期的价值主张,往往保持长期不变,只有自己真正擅长而且衷心喜欢的事情才会长期坚持、把它做好。因此,在提炼使命时,既要精准地把握社会需求,又要真正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是发自内心喜欢做的事。

3.企业愿景

愿景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憧憬,诠释企业向往的目标,并且描述企业未来的发展状态、社会与行业地位等。愿景回答了“我们想成为什么?”的问题,是组织成员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企业未来定位和理想,是对要实现的目标图景的生动描绘。愿景通常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企业家抱负,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天花板,企业家的格局与视野决定企业的事业格局与高度,企业的愿景中必须体现企业家的事业抱负;其次是行业趋势,愿景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愿景的提炼应当洞察并适应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最后是企业的发展目标,愿景要适当高于目标,从更广阔、更高远的角度,引领企业的发展。

很多企业分不清愿景和使命,常常把二者混淆,实际上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使命主要指向外部,表达对客户、员工乃至社会的贡献与承诺;愿景主要激励内部,表达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使命激起组织成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愿景激起组织成员的自豪感和挑战心。

4.价值观

价值观是组织成员判断是非对错的深层标尺,即在通向未来的过程中,坚持什么样的判断标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在先、什么在后?价值观应当包含两个维度:一是目的性价值观,即什么是价值?我们要追求什么?这类价值观通常在企业使命中有所体现;二是工具性价值观,即我们如何实现价值?举个例子,美团认为作为一家吃、喝、行、游、购、娱一站式的平台,要创造的价值不仅是帮大家吃得更好,还要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创造更多的价值,帮大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变得更好,所以其确立的使命是“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那么如何实现这一使命呢?他们确立了四条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正直诚信、合作共赢、追求卓越。价值观是人的深层假设,也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原则,不宜设置过多,个人建议,一般确立三条即可。

(二)建立长期机制

机制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主要是指为完成一个目标而形成的各种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稳定运行的系统。企业文化管理的内容比较抽象、主观,且牵涉面多,具有易变、复杂的特点,为了使文化理念能够有效地转变为员工信念,就需要系统地设计一套机制,明确相关的主体、权责、方法、程序以及资源,以不变应万变,从而保障企业文化管理工作稳定有序且长期开展下去。

结合文化落地的规律和华夏基石提出的“文化落地知信行”的方法论,我们总结了企业文化落地的五大机制:文化传播机制保障“知”,制度文化一致性审查机制保障“信”,行为管理机制保障“行”,文化评估机制保障效果,文化反思改进机制牵引企业持续开展自我批判与进步。整体形成一套符合文化落地规律的、闭环的且能够自我进化的管理机制(见图1)。

 

 

 

(三)坚持长期管理

有了正确的理念和科学的机制,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坚持。信念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积累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所沉淀的假设模式。一个人形成一条信念尚需要长期验证,而要让一群人都形成特定的信念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坚持长期管理要求我们放长周期、沉下心、耐住性子去管理企业文化,不能指望着一两年就见效,更不能因为短时间没看到效果,就否定文化管理的作用,改变文化管理的措施。根据我们过往的管理经验,对于从零开始建设企业文化的企业,要呈现明显的效果,至少需要三年时间。第一年造势、松土,形成基础认知;第二年形成全面认知;第三年巩固认知。逐步用文化指引行为,只要按一定的方法和机制坚持投入,一定会呈现理想的效果。

坚持长期管理要求我们以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心态去开展文化管理,不能搞运动式管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就是部队中,政委总是苦口婆心给战士们做思想工作的原因,每讲一遍就会使大家的认知加强一点。

坚持长期管理要求我们以专注的思维去开展文化管理。我们的大脑有个特点,外在的输入每重复一次,都会加深一分记忆和理解。如果向员工输入的信息反复变化,一方面不利于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会让员工找不到重点,不知道该坚持哪一个理念。

总而言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新的环境挑战和新的问题,如果问题得到解决,企业将迈向一个新的高度,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长期积累,企业就会走向衰退。面对更加高精尖的竞争,企业要想生存下去、长期发展,必须找到一种办法,使组织成员长期保持创新、创造的动力,这种长期动力不会因为激励衰减而衰减,也不会因为监督缺位而消失,而打造这种长期动力,就要开展企业文化管理。物质资源终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自媒体
备案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备案
电话
400-007-9000
010-82659965
010-82873036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8号中钢国际广场A座6层
邮编:100081
E-mail: service@chnstone.com.cn
Copyright @chnstone.com.cn All Right Reserved.北京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