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13501208501(马老师),400-007-9000
取消
从科层式到分布式,一文讲透组织的进化
发布时间:2020-09-08 14:41  文章来源:华夏基石   作者:施炜   点击:次

 

各位早上好!讲了这么多年,讲什么很费思量。一直到前几天我都在思考讲什么。彭老师在我前面讲,刚才他的PPT里包含了八大案例和五六十个关键词,把我想讲的都讲完了。我们俩合作这么多年,有点像量子纠缠,积累了不少默契。这么多年,有一个特点:某些会议、培训,我们事先没有商量的时间,但是一开会,他讲的内容和我讲的内容基本一致。今天,他讲组织,我也讲组织;他讲的是组织新形态,我讲的是组织进化,内容很接近。

 

一、回顾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

进化这个概念来自于生物学,来自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理论。达尔文理论在考古界的帮助下得到了广泛验证,通过化石,生物学家梳理出动物进化的链条(谱系)。人类的起源问题现在基本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祖先源于非洲。有一个化石叫露西(Lucy),是我们共同的奶奶,这个奶奶有几百万年高龄了。我们把进化概念,引入到组织发展和管理中来,还是要简单回顾一下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也就是自然选择理论。

 

自然选择理论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是某一个种群适应环境的过程。环境变了,种群必须变化,不变化就不能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就会在进化中淘汰。也就是说,不适应就不能生存,适应了就生存。进化的目的在于种群的繁衍。作为纯粹的生物种群,最高的终极理想是基因复制,使得自己这个种群能够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进化的内容是根据环境的变化发育能力,包括认知和技能,包括在大自然中获取食物的基本方式,对人类来说包括文化。对组织化生存的种群而言,进化包括组织模式以及生产、分配机制,等等。进化往往从种群的部分个体开始;换句话说,一个种群并不是所有个体都进化的。先“进化”的个体能够获取“进化”红利,现在叫做变革红利,它就获得了更强的生存能力,它的小家族或小群体能够繁衍得更好,有更大的规模、更长的寿命等。

 

进化并不是事先进行设计的,往往具有随机性特征。就像人类出现一样。非洲在几百万年以前是热带雨林,在地质变化之后出现了东非峡谷。这样,有一些古猿在峡谷里面失去了雨林的庇护,必须重新适应草原环境,由此,发育出直立行走的能力。关于直立人之所以直立的假说很多,有些很有趣,朋友们可以找相关的书看看。

 

这种情形跟商业社会是一样的,或者说相似的。正好在互联网时代,个性化需求来了,有一只“猴子”叫韩都衣舍,率先发明了小组制,其他服装品牌就学它;由此电商独立出来变为一个新的种群和新的类别。

 

达尔文解释了动物同源问题。很多种群脚趾头都差不多,但是形态差异很大。这是各自进化的结果。当然,进化并不意味着种群越来越多,因为很多种群在进化过程中消失和灭绝了。

 

二、什么是组织进化?

组织是由人组成的生命体,用进化理论描绘、分析组织演变和发展是适合的。基于自然选择理论,我们可以得出组织进化的内涵和特征:

 

第一,进化是组织对环境的适应。企业进化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可持续发展。

 

第二,企业进化从表征上看,是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从内容看,是功能、价值的变化以及价值创造所依赖的机能的变化;从内核角度看,是文化模式的变化。一个种群生存方式的变化隐含文化模式的变化,这是人类文化学所研究的内容。为什么会形成制度、习俗?本质上都是为了适应环境。

 

第三,组织进化是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好像人类直立行走不是某一天突然练成的,而是经过了几十代甚至上百代人的漫长努力:一开始可能脚能够踮起来,然后撑着能够走;慢慢地……终于有一只古猿能走了。但是,长期的、动态的进化并不意味着它是匀速的:有一段时间进化会快一些,有一段时间进化可能慢一些。环境相对稳定的时候,进化得慢一些;温水煮青蛙,水一直温着,青蛙不会有什么变化;加热的时候,可能进化得快一些。即便如此,也不排除自然界有突变的现象,在一个瞬间或者在一个浓缩的时间内事物突然发生了本质变化。这对于我们理解组织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三、当下企业组织所处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概要性地说,从竞争维度和需求维度,有这么几点:

 

第一,竞争强度提高。

 

(1)竞争主体变化。很多产业竞争已至中盘,到了剩者为王的阶段。一些新兴产业已然是巨人的游戏。就连一些传统的、看上去没有多大前途的行业,也有实力强劲的“野蛮人”进入,进行降维竞争。

 

(2)竞争资源增加。在一些产业中,所有竞争主体在竞争中投入资源的体量、规模、结构、属性都跟以前不一样了。ofo、摩拜在共享单车领域要想获胜,投入的资源都在几十亿以上,没有这个资源体量就不要玩。又比如,二手车广告,楼道里、电梯里的屏幕上天天有,得砸多少钱?

 

(3)竞争手段丰富。过去只有线下,现在增加了线上。过去线上终端是固定的,现在是移动的。全场景,全通路,立体竞争。

 

(4)价值“边际”产生的难度越来越大。所谓价值“边际”就是价值增量。例如西装,做了几百年了。现在搞个西装品牌,做得比别人好一点点都非常困难。显然,竞争难度加大了。

 

第二,竞争速度加快。

 

(1)所有的企业和品牌领先时间都缩短。过去能领先十年八年,现在能领先一两年就不错了,变化非常快。连苹果都有点危险。

 

(2)成长过程浓缩。以前成为一个著名品牌可能要十年八年,现在两三年就爆发出来了。这与竞争强度的增加有关,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兴也勃焉、亡也忽焉”。

 

(3)全产业要素流动、信息流动、价值流动节奏变快。所有企业价值链及价值流运行的平均速度加快。

 

(4)产业整合和结构调整加剧。很多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有加速迹象。

 

第三,不确定性增加。

 

(1)几乎所有事物和系统的确定性概率都在下降。最近有一部印度电影叫《神秘巨星》,影片中的爸爸挺悲催的,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直出差,对妻女比较粗暴。这个爸爸怎么也想不到,在机场老婆会跟他离婚。离婚事件在印度概率是很低的,现在互联网来了之后,印度妇女也开始觉醒了。对电影中的爸爸来说,就是遭遇了原先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事件。

 

(2)系统中局部的细小变化引发全局变化。这也是自组织的特点,一个边缘的变化通过自发、自为的机制和过程,使整个组织发生了变化。

 

(3)与跨界竞争者/替代者/新(黑)科技三者不期而遇。在完全没有准备的状态下,就被来源不明、特点不明的新竞争者干掉了。就像段子说的:微信、支付宝的出现,消灭了深圳华强北的小偷,因为没有人带现金了。这也提醒企业,有的时候不能依赖过往路径。

 

(4)竞争规则/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竞争的焦点往往不在局部要素和环节上,而是全要素、全环节的新的组合结构。

 

第四,需求侧地位傲娇。

 

(1)魔方式的顾客结构。我最近出了一本书叫《连接》,在这本书里面提到,未来的市场是魔方式结构。魔方有三维:一维是收入维,收入维度在拉长;一维是生活方式维,生活方式的差异在扩大;还有一维是场景维(生活情境维),这一维度也在不断丰富。三个维度都变长了,魔方的方块就会增加,这是一个市场细分的驱动力。还有一个驱动力就是内卷化,原来一个小方块分成两个小方块。比如,原来ThinkPad电脑不区分男女消费者,后来中国台湾的华硕等品牌进来以后,把电脑分成男用和女用的了。魔方结构,说明细分时代到来。

 

(2)供需之间信息及知识不对称减少和消除。以前不少企业品牌推广、营销运作的时候,基本上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把顾客当作村姑小芳,你怎么说她怎么听;跟她好也行,不跟她好、离开她或假装想念她,也可以。现在不行了,小芳北漂到北京,比你懂得还多。在很多领域,顾客成了专家。

 

(3)个体顾客的组织化。这个组织化不是指消费者协会把顾客组织起来,而是因为互联网,人们形成社区和社群。比如在座的一些年轻人,在买东西之前会上美团网和大众点评,参与团购、发表言论,这就是组织化的一种形式。我自己也是,看电影之前先看看豆瓣网电影社区里别人的评论,凡是评分8.5以下的不看。

 

(4)连接不上顾客。从心理连接来说,以前只要有资源,通过广告的轰炸总是能够让顾客认知和了解,现在互联网时代,媒体碎片化,和顾客的交互效率很低。从交易连接来说,线上线下立体渠道,布局和管理都非常困难。

四、环境对企业组织的要求

显然,当下及未来的环境变化对组织进化有了新的要求。不同的环境要求企业组织朝什么方向进化呢?我概括了5个进化方向:

 

第一,独特专长比平均能力更重要。十年前,我去过非洲草原,肯尼亚的马拉马拉自然保护区。为了生存,草原上的动物各有各的独特专长:豹子能瞬间提升速度,空间旋转360°,运气好的话,每天可以捕捉一只羚羊;鬣狗虽然长得很难看,但奔跑时间长、耐力久,而且能够吃腐物,不会饿着;狮子的专长是组织化围猎,几头母狮子一起把一头大公牛干掉;大象就是块头大,它一过来,狮子也赶快躲开……如果速度比不上豹子、耐力比不上鬣狗、组织化程度比不上狮子,且没有其他专长,在物竞天择的大草原上就会惨遭淘汰。

 

第二,发展能力和抗击能力的两极对称。组织既要能发展,还要能抵御各种风险。“两极”意味着,这两种能力都要发育和动态增强。

 

第三,既适应高强度竞争,又适应高机动/灵活竞争。高强度就要大规模、大协同,当然也意味着资源聚集和压强,而高机动又要分散化、多中心以及弹性化,这两种要求是相互矛盾的。

 

第四,形成洞察未来、整合战略、引领实践的认知方式。从过去的机械论到现在的概率论、系统论、量子论,企业认知方式一直在变化。

 

第五,深层价值理念保持正确的方向。从组织伦理来看,价值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例如从过去的竞争导向到现在的客户中心、无边界合作等,而检验企业价值理念是否正确的标准是绩效和人性。

 

顺便说一下,在人类的进化中,有两类价值观一直是交错的:一类价值观是负面价值观,如仇恨、杀戮、侵占、欺骗等;还有一类是正面价值观,如合作、信任、关爱、公正等。人类半神半兽,两类价值观交错。但如果全是善,没有恶,人类也不可能进化。对企业来说,要考虑顾客法则和竞争法则在文化上的平衡。

五、结构角度组织进化的起点:科层制

前面讲的是进化的必要性以及进化的方向,那么,具体怎么进化?今天不探讨认知方式和价值观的进化问题——那是一个大题目。我们只研究一个问题——从结构角度来讲组织进化。

 

过往所有的组织结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科层式。这是分析组织结构演变的起点。科层式组织包括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从上到下层层分解责任和权力。从上到下目标统一。

 

第二,权力中心在组织的上部,且只有一个。组织驱动和连接的基本方式是权力。从运行方式看,纵向层层发布命令和指挥。

 

第三,可以构建大规模的组织。纵向结构的最大优势在于广泛、深入的动员能力,可以聚集力量办大事。我国古代秦朝的郡县制,就是一个例证。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大规模组织?现在的假说中,地理学派占了上风:因为有黄河、长江两条大河,修建水利需要大规模组织。换句话说,中华民族具有规模依赖。

 

第四,不对称激励。组织的动力和活力来自不对称激励,权力在上面,责任、利益也在上面。不对称竞争典型的表达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要去竞争将军职位,大部分人都没有机会,但是一旦成为将军,可以获得巨大的激励。

 

第五,“硬控制”。也就是通过权力、规则控制组织。规则包括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控制在很多情形下是有效的,但是它比较僵硬,没有弹性,适应性比较差,有时反而脆弱;要控制一个小事情往往要动员巨大的力量;对外界的反应常常是滞后的。

 

到目前为止,科层式依然是组织的基本形式。回到企业中来,直线职能制肯定是科层式,那事业部制算什么?事业部是企业集团的概念,包括两层企业。事业部内部往往是科层制的。如果把整个企业集团看作一个企业的话,比较集权的事业部制偏向于科层式(总部控制事业部),比较放权的事业部制偏向于分布式。

 

矩阵式算什么呢?矩阵式是多维权力结构。一般的科层式是一个权力方向,都朝上。矩阵式有两个或三个方向的权力,一仆二主、一仆三主,实际上是多个科层式结构的组合。当然,矩阵式和标准科层式相比,在权力上是有分散的。标准科层式的权力是一个中心,非常集中;矩阵式的权力有点分散了,但是没有分散到分布式的程度,它是对科层式的改进。

六、互联网时代的组织结构:分布式

未来,互联网时代的组织结构是什么?现在已经比较清楚了,就是分布式组织。我没用平台式组织这一概念。我的朋友穆胜最近写了一本书名叫《释放潜能:平台型组织的进化路线图》。我觉得,平台化组织不如分布式组织更准确。因为平台化组织重点讲的是平台层面,其实我们更多地是要分析平台上面的多个并联组织,那才是直接创造价值的主体。

 

分布式组织的特点是:

 

第一,多中心,分散控制。大家都知道分布式能源,每户农民就是一个太阳能的电站,能够自己使用或者并网发电。多中心是指在一个平台上有多个个体或团队,也可以有多个组织……它们是相对独立的经营单元,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彼此并没有垂直的控制关系。多中心,分散控制意味着分权。

 

第二,多触角、多方向。通过分布式组织,可以多触角、多方向地探索、寻找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更有利于发现机会。同时,可以通过局部损失控制、化解全局性风险。

 

第三,灵活机动,能够快速应变。对于突然出现的具体情境,可以快速反应。

 

第四,可能存在自组织、自适应(修复)机制。自组织是自我发育、自我成长,受了伤之后自我修复。自组织和分布式是什么关系呢?自组织一定是分布式,而分布式未必是自组织。因为分布式可以是没有联系的。

 

第五,组织内部无边界。因为是多中心,而且是动态的——没有任何一个中心是固化的,变化之中,组织内部边界自然被打破,可以进行自组织连接。

 

第六,组织外部边界消失。因为每个中心或单元都可以自主地与外部合作,组织的外部边界也消失了。
 

七、分布式组织的案例:讲讲敌后武工队抗日的故事

我在寻找分布式组织的案例时,发现抗战时期八路军敌后武工队的故事最为合适。有一部京剧《平原作战》,1974年拍摄的,视频比较清晰,选几段给大家看一看、听一听,问题就说清楚了。(下面加引号的均为唱词)

 

我把这部剧的故事背景给大家稍微讲一下。平原是指华北平原,保定那一带,左侧是太行山,八路军的总部在太行山,故事发生在1941年、1942年左右,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华北指挥部对太行山区疯狂扫荡,命令平原上的龟田队长将军火和粮食增援到山区。八路军指挥部采取的策略是派了很多小分队到平原上,组建敌后武工队,佯装大部队下山,拖住平原上的日军。有一个小分队的领导叫赵勇刚,他是一个排长,带着一群人“披星戴月下太行、流水疾风赴战场”。这就是任务小组,任务是“为山区获全胜、粉碎扫荡,要截断敌增援,保住公粮”。具体的方式就是分布式——“子弟兵化整为零驰骋在平川上,怒涛漫卷敌后方”。

 

赵勇刚下山之后,仗怎么打?这一段是这么唱的:“霹雳一声春雷响,平原上谁不晓工农的儿子赵勇刚”——品牌已经树立起来了,影响广泛。“战斗的足迹踏遍了太行山上,抗日的声威震撼着铁路两旁”——在一个很大的空间里自由地运作。“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无边界竞争,非常灵活机动,十几个人,躲这里也行,藏那里也行,敌人根本找不到他;“他打你神兵天将难提防”——打破原有的做法,把游击战上升到战略层面。“鱼在水鸟在林自由来往,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赵勇刚”——生态模式,融入了人民群众的海洋中,跟顾客、伙伴完全是无边界的。

 

通过这个故事,其实已经讲清楚什么是分布式了。多中心,经常是并联的——肯定不止一个武工队;有一套实战中锤炼的作战模式和操作程序,有勇敢、坚定、具有使命感的团队领导人,有广大人民群众——生态的支持,所以,能够无往而不胜
 

八、分布式组织的难题

现在才进入我的讲演重点,后面的问题才更重要。分布式要解决什么难题?如何避免多中心下组织的分离?如何防止各中心彼此独立、互不往来,出现离心倾向?如何防止多中心组织被蚕食和消解?如何防止出现“叛徒”?

 

我前几天遇到一个四川的专业咨询公司老总,他很苦恼:搞了分布式,全国有很多组织,但部分分支组织一旦有了订单、团队之后,就独立出去了,就不跟他干了。这就是分布式的问题。此外,如何避免出现力量和资源的分散?竞争强度大了,过于分散力量是不行的,要解决分布式结构下的组织关联和协同。

 

我们现在经常讲要激活个体,但个体被激活了之后,如何聚集这些个体?聚集不起来的话,还不如不激活它。另外,分布式是开放式的,如何能够形成信任?这是管理的本质问题。

 

上面的问题,类似于“娜拉走了怎么办”。《娜拉》是易卜生的代表作,主人公娜拉是一个贵族家的妇女,丈夫比较庸俗,生活也很无趣,后来她个性觉醒了,就出走了。为此,鲁迅写了一篇文章《娜拉走后怎样》。我们也要思考:分布式之后怎么办?
 

九、分布式组织的三个基础性平台和纽带

分布式怎么形成整体呢?

 

第一,价值观平台。这是最重要的平台。没有坚实、统一的价值观基础,分布式必然变成分崩离析。借用佛家语言,需以个人之圆修组织之圆(个人要进行文化的修炼,同时提升组织文化);以组织之圆修个人之圆(组织文化影响个人);个人和组织在文化层面形成互动。

 

第二,信息和数据平台。一张网络上,数据是流动的、公开的、透明的、相互监督的、共享共用的。

 

第三,赋能平台。赵勇刚下山前以及下山后,需进行严格的学习训练。否则容易在严酷环境中失利。必须对分布式组织成员进行认知、技能培训,传播共享经验,构建组织智慧支持机制。
 

十、区块链思维对分布式组织的影响

在考虑分布式组织的时候,可以借鉴一点区块链思维。区块链现在和比特币结合在一起,有人说区块链是一场革命,还有很多应用。我们这里只是说区块链思维的导入。

 

在分布式的情况下:

 

第一,要建立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所有分布式的组织成员共同建设的一个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转移和共享的体系。类似于大家一起去挖地、找地,找完之后再种庄稼,有了收获再相互交易。海尔人单合一、内部小微就有点这个意思。小微基于顾客价值进行连接,彼此之间是有交换机制的。

 

第二,所有的成员对算法和规则要形成一致意见。所有的赵勇刚在平原上怎么打、战略战术怎么展开要有共识,没有共识就会各打各的,根据地连不起来,就没有战略意义了。大家对算法和规则有了一致意见,彼此之间可以充分交流。

 

第三,构建一个智能化、自动化的合约机制,组织和组织之间的交易,劳动成果的计算,工时的计算,通过智能化的合约机制自动完成。

 

第四,所有成员的行为信息在“同一个账本”(信息系统)上公开记录,不得篡改和隐瞒。所有的战略、战术行动都要有纪录,要有工作日记,要向上面报告,要建立档案制度。这是防止出现“叛徒”的重要机制。这套机制必须非常强,否则无法控制那么多分布式的团队。

 

第五,有效解决信任问题。所有成员的信用约束不是建立在“好人”“坏人” 的辨识上,而是建立在个体趋利避害的理性选择上。一个分布式的节点,如果背叛整个大的网络、大的组织,一当“叛徒”大家就都知道了,所有人都排斥,这个节点就无法生存了。个体趋利避害,就不会去当“叛徒”,不会失去信用。

 

第六,个体(不仅仅是个人,可能指一个小微组织)权利要得到保护,因为彼此要平等交易。区块链通过密码来解决这一问题,企业里面可以采用知识产权等各种机制。否则个体、小微组织之间不可能有价值、能量、信息、知识的交换。
 

十一、分布式组织的协同运作

分布式组织怎么协同?化整为零、各自为战其实好办,难的是怎么协同起来“怒涛席卷敌后方”?这就不能只依靠单个小微团队和组织了,需要很多个分布式中心配合行动。

 

分布式组织的运行图景是:

 

(1)个体成员/局部组织根据情境发起任务,动员全网资源;

 

(2)按流程/作业规范,相关成员自为行动;

 

(3)领导人在情境中自动产生;

 

(4)平台提供各类“炮火” 的支持;

 

(5)借助高度信息化、智能化体系;

 

(6)组织收放瞬间完成,组织队形千变万化。

 

这里借鉴了《赋能》一书中的案例和观点。

 

时间关系,就讲这么多。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文字整理/编辑 吴林君)

自媒体
备案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备案
电话
400-007-9000
010-82659965
010-82873036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8号中钢国际广场A座6层
邮编:100081
E-mail: service@chnstone.com.cn
Copyright @chnstone.com.cn All Right Reserved.北京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