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13501208501(马老师),400-007-9000
取消
您所在位置:首页 > 思想与著作 > 文章与观点 >
快用这几个真招,培养属于企业自己的将领
发布时间:2022-01-11 16:01  文章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作者:夏惊鸣   点击:次

作者 | 夏惊鸣,华夏基石首席战略与组织专家,华夏基石双子星训战咨询公司联席创始人

来源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综合编辑

 

前言

企业二次创业时期,常常面临选不出能打胜仗的“将帅”的难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创业者情节”、“大业务员”现象、“诸侯”现象与“管理早熟”成为培养企业领军人物的拦路虎,让企业成为领军人物的“盐碱地”。

想要破解盐碱地问题,就需要以下五个真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培养出开拓创新、带领团队打胜仗的“将军”;才能在二次创业时期,既保持业务的增长,又逐步建立成熟的组织体系。

 

01

创业者向企业家转型

二次创业的转型,就是要更有效地发挥更多人的作用。不能让其他人更好地发挥作用,就不能更有效地形成组织能力,就失去了组织能力建设的意义。因此,组织的壮大必然要走向分权。

走向分权,首先需要突破“创业者情结”,这是组织转型过程的关键障碍,是影响企业的转型和组织能力建设的一个关键要素。

事实上,绝大多数企业家都是想放权的,但一连串的担心也会接踵而来:被放权之人合适吗?放给他之后,他会怎么做呢?一些关键的环节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吗?问题是,人才是在战斗中成长,团队是在共同战斗中形成。如果不让他去战斗,他永远也成不了将军。

因此,必须赋予责任,不是一个人负责,而是要大家负责;不是期望队伍在真空中成长,而是让队伍在战争中学会战争,这就是“责权利”机制。

 

02

“大业务员”向“管理者”转型

对于成长中的企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业务员”向“管理者”(更确切地说,应该是领导者)转型不仅仅是现实的需要——人多了,需要有管理者带领大家去奋斗,而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在奋斗,也是为未来建立领军人物蓄水池的需要。

那么“业务员”向“管理者”转型,到底转什么呢?

其实是很简单的两点:“目标管理”和“文化管理”,按此两点去做,就实现了“大业务员”向“管理者”转型。

任何组织的存在,都有一个目标。任何部门和员工,在这个组织中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做贡献。那么,为了组织的目标,应该做什么贡献呢?做到什么程度呢?要做哪些事情呢?整个团队是怎么理解这些事情的呢?这些目标和任务如何分解给下属员工?下属员工理解吗?他们行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如何去克服?应该做什么指导?应该怎么组织团队人员碰撞智慧,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应该组织相关部门的哪些人员进行讨论,解决部门间的协调问题?行动周期结束后,各成员的执行效果如何?有哪些做得不好,下一步应该做何改进?有哪些做得好的,能不能总结出经验,编成制度或操作规范,以方便未来大家可以少走弯路?经过评估,团队的奖金应该怎么分配?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团队应该做哪些培训,更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工作目标完成?哪些人有进一步培养潜力?

这就是目标管理的全过程,目标管理就是这么简单,上面的那些问题,这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无论企业还是企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清楚应该创造什么价值,如何去创造这些价值。目标管理就是管理者带领大家去明确、创造那些应该创造的价值,根据大家创造的价值,分配价值,以及根据大家创造价值的过程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制定提升创造价值能力的发展方案。

那么文化管理呢?百年企业靠文化,文化有这么神奇的魔力吗?文化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提炼出那几个神秘的文化理念,就像是神秘的符号,只要把这些符号找出来,往墙上一贴,然后,员工就像打鸡血一样,个个奋不顾身,企业就“基业长青”了?既然是这么神奇的东西,管理者能够做到“文化管理”吗?

如前所述,如果把文化理解成一个神秘的东西,那么不但不会起作用,而且会起反作用。

首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企业文化,简单来讲,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成功的系统指导原则。再具体点讲,企业文化是做业务的追求,企业文化是做业务的方式,企业文化是为了做好业务进行责权利分配的原则。大家发现这么讲的奥妙了吗?文化与业务是一张皮!文化是做业务的追求——如果工作,是为了把企业做成世界级企业,或者追求职业的声誉,敢于挑战,精益求精,那么有什么做不好的?文化是做业务的方式——如果公司倡导诚信、创新、团队、质量第一、顾客至上等,我们在做业务的时候,始终遵循诚信、创新、团队、质量第一、顾客至上的方式行动,文化不就起作用了吗?文化是为了业务做好进行责权利分配的原则——如果企业鼓励那些深入一线,攻克艰难,取得挑战性业绩的员工,企业不就更容易成功了吗?

那么,每一个“大业务员”如何进行文化管理,然后变成管理者呢?

其实也很简单,第一就是自己按照文化理念去做,第二,要求下属员工按照文化理念去做。

广西柳工股份提出企业的愿景是做“世界级的工程机械企业”。那么怎么运用呢?既然是世界级工程机械企业,那么,企业的竞争对手就改变了,目标竞争对手不再是徐工,也不是厦工。那么,对质量竞争力和成本竞争力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作标准就发生了改变。为了完成这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标准,主要任务是什么,把六西格玛管理作为战略行动,人人要达到更高的要求。对“大业务员”能力提出了什么要求,“大业务员”又该做点什么?看看,这就决定了“大业务员”的一系列的工作方向、目标、标准、主要任务和能力要求,这样每一个“大业务员”这么运用它,不就是在做文化管理吗?不就是通过这样的管理,让文化理念落地了吗?

海尔有一个著名的案例“砸76台冰箱”的故事。海尔把质量第一作为公司做事的原则,有一次,张瑞敏发现有76台冰箱有瑕疵。当时是卖方市场,大家还要拿着“票”才能买到东西,这些冰箱完全可以销售出去,为公司赚取不菲的利润。但张瑞敏是怎么做的,把大家召集一起,就说了一句话,“我们决不能让任何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流入市场”,然后挥起榔头啪啪地把冰箱砸个稀巴烂。大家就明白了,质量第一。如果张瑞敏让这些产品流入了市场,那么质量第一就是一句骗人的鬼话,以后大家谁也不相信,谁也不会按质量第一去要求自己;再如果张瑞敏很气愤,一个人在仓库里生着闷气,啪啪把这些冰箱砸个稀巴烂,大家还是不知道质量是第一的。

看完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应该知道如何进行文化管理了。那就是“用”文化理念。根据我们的文化理念来思考我们的目标、任务;根据我们的文化理念来判断是非,处理事件,教育员工,约束不好的,鼓励正向的。

综上所述,“大业务员”向“管理者”转型,一是做好目标管理,二是做好文化管理。目标管理是回答如何带领大家把事做成,文化管理是回答如何带领大家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去把事做成。

 

03

“诸侯”与“同路人”

企业为什么会出现凌驾于组织之上、独立于组织之中的“诸侯”呢?

在企业发展初期,业务的突破是核心,“活下去”几乎是所有决策的判断依据。而对员工的管理,遵循“胜者为王败者寇”的原则,能够取得业务突破的是“英雄”。为了确保业务的发展,往往会给予“英雄”很多特殊的地位和待遇,或者为了业务发展,会极大地放权,刺激突破,久而久之,这种“特殊”和“刺激”培育了“诸侯”现象。

在企业需要经营突破的初期,制定各种制度,必然会束缚企业的经营野性。企业初期必须刺激经营突破,必须以“活下去”为核心诉求,那么“诸侯”现象是一种必然吗?

中国有句古话“先说断,后不乱”。权限可以特殊,待遇可以刺激,但在组织追求、价值观和基本规则上,在初期就要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同路人,这样会极大地避免“诸侯”现象,即使出现了“诸侯”,整个组织会有判断对错的鲜明准则。一开始基本价值观未达成共识,在山头形成时再进行统一,就会“尾大不掉”,难度要大得多,甚至会出现“流血的革命”——人员动荡。

如果有的人就是一个“大侠”,不愿意受任何组织的价值观和规则的束缚,但企业又急需这个人怎么办?很简单,那就是一个“雇佣的杀手”,进行合作,负责专项的任务。

一般来讲,绝大多数人需要一个组织,绝大多数人也愿意去遵守组织的基本规则,只是需要“先说断,后不乱”,或者是企业的管理者将制度扩大化为企业的基本规则,将原则僵化,加大了制度与规则的执行难度。

因此,在企业初期,为了刺激突破和发展,权和利可以特殊,但应该明确组织基本纪律,能够明确理想那就是更好,并对违反基本纪律的行为进行及时批评和纠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同路人队伍。这不会阻碍业务的突破和发展,相反会是一种促进。

 

04

“管理早熟”是因制度建设误入歧途

“企业发展靠管理,百年企业靠制度。”很多企业都开始进行大踏步地管理建设和制度建设,以为只要做了这些,企业自然就好了,有时候甚至把制度当成了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的制度出了一批又一批。

首先,必须牢记一点,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

某甲在丙公司任职高管,丙公司原来是一个贸易公司,随着贸易业务做大,在当地有了影响力,进而抓住了当地一个铁矿的机会。公司开始迈入铁矿采场、选厂和球团厂的项目建设期。这是一个近10亿的投资项目。

很显然,丙公司原来是没有这样的专业人才的,项目由公司的一位副总负责,他原来是当地烟厂的副总经理,曾经在国外建设过烟厂。他手下大概5个人,就这样几个人开始了这个项目的建设。

项目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老板的弟弟不断到某甲办公室告状,说下面的项目乱七八糟,需要好好管一管。最后,某甲告诉他,这件事情他知道了,不用再说了。第二天,老板找到某甲。

老板问:“下面很乱,你知道不知道”,某甲答:“知道”。

“为什么不去管一管”,答:“不能管”。

“为什么不能管。”“第一,您要什么?”某甲自言自语地说,“您要速度。”当时,铁矿的价格正处于高位,而且矿和其他产品不一样,开采几十年是有期限的,早一年投产,就早赚一年钱,也就有可能早抓一些其他机会。

老板说:“对,我要速度。”

某甲继续:“第二,现在一个萝卜一个坑,除了采购之外,请购、验货、库管、领料、监督施工都是一个人,怎么管?”

“第三、下面缺人,上面不懂,本来下面心焦火急、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务,后面不懂的扯裤腿,搞不好,连这些人都辞职了。”

老板望着某甲,无语。

然后某甲继续说:“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位副总是什么样的人。我的判断,第一,他不会害你。”某甲之所以这么判断,因为这位副总在当地也算是成功人士,很要强,而且也算是一位比较有气魄的人,这是小地方,一旦做了不太好的事情,他会无颜见江东父老的。

老板马上回答:“对,他不会害我。”

“第二,他是一个能把事做成的人。”

老板马上接话:“对,他能把事做成。”

某甲继续说:“那么现在怎么办呢?你一见他,就拍他的肩膀,告诉他,老哥,工程就靠你了,明年1月20日能不能运营就看你了。”

老板说:“嗯,确实是。”

第二年1月20日,矿山选场正式试生产。

 

其次,管理体系也是在推动经营的过程中不断建设起来的。

(以下叙述的并不是唯一的顺序,也不是所有问题,本质是要根据企业当时要解决什么问题,就采取什么管理措施。)

 

企业很小的时候,根本不需要什么管理。

再大一点,部门多了,人也复杂了,原来大家不分你我,共同争夺市场的场面逐渐衰退,各部门不知不觉地成了一个一个的孤岛,都认为自己的工作重要,都认为协同出现了问题是别的部门不配合。但市场不管是谁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基于当时的问题,基于市场争夺,对职责、流程不断地优化

再大一点,企业招聘的人越来越多,但内部慢慢出现了很多抱怨,不少人都自认为自己被不公平对待,并诉说做多做少一个样,能力好能力差一个样,但企业又没有依据判断来判断谁贡献得多、谁贡献得少。这个时候企业要建立起“格子”和“标准”,即建立企业的“价值秩序”——组织、薪酬、评价体系。不同的层级,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任职能力处在不同的格子上。然后通过评价体系,让大家可以在这个格子上上下移动,实现动态调整,形成竞争机制。

再后来,企业突然面临许多发展机会,发展加快,需要大量不同产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员。人员的涌进,进一步冲击原有脆弱的管理体系,内部出现了混乱。然后企业加强管理,制定制度,但更加混乱,内部思想林立,认为这样做是错、那样做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甚至高层也有不同的看法,表面上团结无比,但是背后各有各的说辞,各行其是。这个时候需要重构价值秩序——组织、薪酬、评价;需要进行文化建设,形成共同纲领,让企业的管理团队在企业发展、组织建设、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管理者责任与行为等方面的原则达成共识,为今后的管理再建设减少障碍;需要集中进行人才计划和梯队培育计划(在没有大发展的情况下,人才计划和梯队培育计划是不太可能的)。

或者,随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形成了不同的经营单元,或进行事业部改造。这个时候需要形成“责权利”机制,责是目标承诺、权是分权手册、利是经营者激励机制,激活每个单元的经营活力。

再后来,形成了自己的研发管理体系、渠道管理体系,等等。

最后,把制度错当作管理。企业的管理建设,实质是管理体系建设出来了,制度自然就依附在管理体系上了。只有建立在以实现战略为目标的管理体系,制度才有方向,不然有可能变成为了制度而制度,制度很美,但是经营的活力和员工的活力低迷,一个压抑经营者和员工活力及创造力的组织,是很难培养出卓越的领军人物的。

那么管理体系是什么呢?

首先,企业的战略是对整个组织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牵引:企业要做到什么程度,企业的业务定位,企业如何达成战略目标的路径,企业应该构建壁垒的关键领域和任务,企业要形成什么样的能力。这决定了企业每个业务单元和部门的工作目标、重点和任务,从而具体化为各单元、各部门的目标、计划和预算,这是规划和计划层面。规划和计划确定之后,关键在于需要人去执行,这就是干部员工梯队。那么如何管理行动呢?行动的效果又如何呢?这就需要业绩管理体系。那么又如何保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各部门员工各司其职又整体协同,各级员工有足够的动力去实践战略呢?这就是组织与人力机制。那么在实践公司战略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各级员工行进在公司期望的轨道上呢?这就是管控机制。如何保障各级员工统一于争夺市场,高效、有序的工作呢?这就是运营体系。那么在实践战略的过程中,企业期望员工坚持什么样的信念、立场和原则呢?这就是公司的文化纲领。

围绕战略落地的管理体系如图7-1所示:

图7-1 围绕战略落地的管理体系

只有以实践战略为目的,构建管理体系,才知道这些管理方案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形成相关的制度。

如果一个跳跃式发展的企业现在需要进行管理建设,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丁企业刚开始时生产工程机械,并且有了一定的规模,尽管产品结构不好,开始没落,但在当地早期已形成了影响力,所以这几年,整合到了当地大量的土地,进入了房地产行业;同时公司又兼并了当地一个具有拳头产品、有市场但经营不善的国有工程机械企业;同时公司又进入到金融行业、物流行业、商业百货等。

于是乎,公司发觉问题来了:

公司一片混乱,集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集团与子公司之间,哪些是集团做,哪些是子公司做;还有很多新产业的项目建设以及经营运作,也是一片混乱,老板得出结论——缺制度、缺管理、缺人才。

如果你作为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而且老板认为,当务之急是缺制度、缺管理,这正是你的职责和任务,你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真的认为是缺制度、缺管理,然后去制定各种各样的制度,或者是帮助下属企业去理顺制度和流程,解决混乱的问题,可能你就做不下去了。

那么如何进行管理建设呢?必须基于解决企业的问题。这个企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

(一)新产业能否尽快地进入经营状态,将机会变成效益,那么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的招募、选拔是一个首要的问题。

(二)大量招募的新职业经理人与公司原有的老人之间、不同产业之间、初始项目阶段和成熟运营阶段的不同阶段产业之间、兼并的国企管理习惯和原来的民营企业管理习惯之间,存在大量的矛盾。大家思想林立,各说各的道理,相互批判,互不买账,那么就需要明确一个共同的原则,让大家在这个企业中对一些基本问题的方向和规则达成心理契约,减少变革和管理建设的阻力。

(三)接下来企业需要尽快建立价值秩序,既有利于招募人才,也有利于在混乱期尽快形成秩序。明确了“分田地”的问题,让大家一门心思去“打土豪”。

(四)原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工程机械,所以,总部也是基本围绕着工程机械来运作。例如采购部、生产计划部等。现在不是管理一个工程机械企业,而是要管理好几个行业,公司面临着单一产业的企业管理向多元化的集团管理转型,公司需要培育集团管理功能和能力。

因此,可以明确丁企业目前面临着这四个主要的问题,而且第一与第三个问题是最紧急的。第二个问题看起来不紧急,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它为后续的变革会扫除很多障碍。而第四个问题是一个看起来很紧急,但实际上是需要时间才能逐步解决的,在后面第八章中,会进一步阐述这个问题。因此,可以列出一个近期急需的管理行动计划:

(一)“猎豹”行动:由高层专人负责,对领军人物或核心人员进行引进。

(二)“凤凰”计划:对各产业需要的成熟专业人才的引进计划。

(三)“雏鹰”计划:开始计划招募应届毕业生,建立未来人才梯队的基础。

(四)“格子”设计:进行组织、薪酬、评价体系建设。

(五)“责权利”设计:对经营层的目标承诺、分权与激励方案进行设计。

整个行动的逻辑如图7-2所示:

图7-2 管理行动逻辑图

因此,企业的管理建设是基于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是基于企业的战略落地,如果以制度代替管理,问题无法解决,而且企业会陷入活力丧失的困境,就会变成领军人物的盐碱地,不仅仅培育不出领军人物而且招募进来后,也很难存活。

 

05

理清“萧何”型人才与“韩信”型人才

萧何与韩信均为西汉开国功臣,与张良三人并列为“汉初三杰”。

萧何作为西汉开国重要文官功臣,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刘邦评价:“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而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为汉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著有兵法三篇。刘邦评价:“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萧何型人才,善于管理协调,是管理人才;而韩信型人才,善于攻城略地,是经营人才。

企业的领军团队是需要三类人才的:“萧何”、“张良”和“韩信”。有的企业是一堆做业务的“韩信”,但缺乏管理建设和运作管理体系的人才“萧何”或者是缺乏协助运筹的“张良”,企业会越来越失控。有的企业以为“管理”是一个神秘力量,错把管理当“经营”,招募了一大批管理型人才——“萧何”,天天在做制度,而企业越来越失去经营的野性。

企业在领军人物的培养和人才结构布局上,需要理清这个概念。

注:本文摘编自《企业二次创业成功路线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已获作者授权。

自媒体
备案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备案
电话
400-007-9000
010-82659965
010-82873036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8号中钢国际广场A座6层
邮编:100081
E-mail: service@chnstone.com.cn
Copyright @chnstone.com.cn All Right Reserved.北京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