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13501208501(马老师),400-007-9000
取消
管理是一门学科
发布时间:2008-04-21 16:09  文章来源:《洞察》第二期   作者:包政   点击:次

 


     经常被人问起,如何才能弄明白 “ 管理学 ” ?本人的经验或建议是,读德鲁克的《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至于如何才能读懂《管理》?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多读几遍,并且带着问题,随时翻阅。《管理》是一本经典之作,是管理学科的奠基之作,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用心体会。

德鲁克撰写《管理》的目的,是要建立一门学科,一门管理学科,一门 “ 经世济民 ” 的学科。德鲁克认为 ,战后的 25 年,一股管理热潮席卷了全球,这是 20 世纪最为重要的一个事件。这个事件意味着 “ 管理 ” 正成为现代组织机构不可或缺的 “ 功能 ” ,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而伴随我们左右; “ 组织和管理 ” 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命题。依靠管理的功能,维系组织机体的存在,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行,这是历史赋予 “ 管理 ” 的一项任务,赋予 “ 管理学 ” 的一项使命。也只有管理、以及管理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才有可能处理复杂的组织过程,确保现代社会的正常运行。

在人们的观念中,应该 是由 “ 经济学 ” 来承担这项使命和任务。所谓 “ 经济学 ” ,顾名思义,就是一门 “ 经世济民 ” 的学问。现代经济学发端于亚当·斯密( Adam Smith , 1723—1790 ),他的《国富论》( 1776 年)奠定 了经济学科的基础。亚当·斯密的伟大,在于他能够贴近社会实践,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社会发展的图景,以及图景中的关键命题,即揭示了 财富的本质是可供人们消费的物质或商品,而不是重商主义认定 的 “ 贵金属货币 ” 。 物质财富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而不是通过单纯的商业贸易或交换获得的。扩大国民财富的关键 是,在商品交换基础上,深化劳动分工,提高生产效率。这就是古典经济学著名的 “ 分工理论 ” 的来由。

亚当·斯密的理论,让世人倍感震惊或智力上的启迪。西方世界在 “ 分工理论 ” 的指导下,展开大规模的社会实践,包括专业化分工,继而动力、机器和技术的应用,以及资本的集聚和集中,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加速了财富的创造。推动着企业之 间 “ 社会分工体系 ” 的不断深化,同时,推动着企业内部 “ 劳动分工体系 ” 的不断深化。开启了现代社会的大门,导致大企业或大组织机构的产生,导致今天 “ 机构型社会 ” 和 “ 员工型社会 ” 的形成。由于种种原因,古典经济学的 “ 分工理论 ” ,没有向 “ 企业组织 ” 的研究方向发展,而是向 “ 资源配置 ” 的研究方向发展。因此,研究 “ 组织和人 ” 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管理学的 肩上。

与西方微观经济学强 调 “ 分工、专业化、规模经济或资源配置方式 ” 相对应,管理学家强调 “ 分工理论 ” 中更为本质的命 题,强调 “ 组织的功能 ” ,强调 “ 企业组织及其管理 ” 在培养人才,传授知识和技能,深化分工协作体系、协调人际关系和系统创新等方面,对物质财富创造的作用。钱德勒( Alfred D.Chandler ,生于 1918 年)的研究表明,企业的效率、财富的创造,来源于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协同,来源于管理的有效性,而不单纯来源于资源配置的方式。 “ 协同 ” 涉及到人的 主观意愿、自由意志和情感诉求,这是企业组织的本质,也是 “ 管理 ” 的核心命题。 依靠管理实现有效协同,是组织的力量源泉,是财富创造的内在秘密。 为此,钱德勒把自己的理论,冠名 为 “ 看得见的手 ” ,对应于古典经济学 “ 看不见的手 ” ,以强调管理功能的重要性,强调建立管理学科、去指导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德鲁克从年轻的时候起,就一直关注着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他强调自己不是一个经济学家,自己也成不了一个经济学家。言下之意,他要创立一门新的理论。著有《经济人的终结》( 1939 年 )和《工业人的未来》( 1942 年 ),以表达自己的 “ 非经济学 ” 主张。也就是这个时候,德鲁克开始意识到 “ 组织理论 ” 的缺失,意识到这个部分 “ 画面 ” 的缺失,使我们无法在思维中形成一幅 “ 和谐社会 ” 的完整图像。决心从企业组织的内部展 开研究,这就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德鲁克在那里进行了 18 个 月的研究,写成《公司的概念》( 1946 年),形成了自己的 “ 现代组织理论 ” ,为建立 “ 管理学科 ” 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代组织理论的概念,并非德鲁克的自创。在他着手研 究 “ 企业组织 ” 之前 ,巴纳德( C.I.Barnard , 1886—1961 )已经发表了《经理人员的职能》( 1938 年 ),这是一本传世之作;已经形成具有 “ 哲学特征 ” 的现代组织理论。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人们寻求合作的一个自然的结果;人们为了突破个人在 “ 资源和能力 ” 上的限制,追求更好或更高的目标,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合作的途径,建立协同关系。当这种协同关系有了 “ 共同的目标 ” 和 “ 社会性协调规则 ” 时,协同关系就逐渐稳定下来,转变为稳定的协同体系,这就是 “ 正式组织 ” 。

巴纳德把 “ 组织 ” 定义为 “ 人的协同行为关系 ” 。 认为个人如果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个人的欲望或动机,就不需要借助于组织的力量;协同就不会发生,组织也就不会产生。由于个人的能力和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限的,欲望是有生命的;因此,寻求与他人合作的事情就会经常发生,协同机会和组织行为就成为常态。一个组织要想存在下去,需要建立相应的条件,包括共同的目标、贡献的意愿和信息的沟通;并依靠 “ 社会性规范 ” ,去协调或维持组织成员之间的协同。如果协同不存在了,组织也就瓦解了。 建立社会性规范,协调组织成员的行为,是管理的任务,是经理人的职能。

西蒙看到了巴纳德理论的价值,应用经济学的学术规范,对巴纳 德的 “ 组织理论 ” 进行了改造,确立了具有 “ 经济学特征 ” 的组织理论 ,这就是《管理行为》( H.A.Simon , 1948 );获 197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表明经济学界也意识到要弥 补 “ 组织理论 ” 这个空白。西蒙的著作有一个副标题 “ 组织中决策过程的研究 ” ,表明他对 “ 组织和管理 ” 的基本理解,即企业组织是一个 “ 功能实体 ” ,不是一个抽象的 “ 生产者或厂商 ” ; 组织的力量 ,一 个组织区别于另一个组织的力量, 来源于管理行为,来源于组织成员对共同目标所做出的真心实意的承诺。

西蒙认为,生命的法则 是 “ 均衡 ” ,是保持生命体的内在平衡。 维持 一个组织的生命,关键是保 持 “ 价值和贡献 ” 的均衡。 包括组织向员工提供 “ 价值 ” ,提供地位、权力、资源、信息、机会、名誉和报酬收入;员工为组织做出 “ 贡献 ” ,贡献出绩效、知识、经验、技术、方法、热情、信念、智慧和思想观念。 “ 价值 ” 来源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 贡献 ” 来源于员工目标的实现,来源于员工的利益动机和情感动机的满足。保持 “ 价值和贡献 ” 的均衡,就能维持组织的存在。后来,人们把这思想概括为 “ 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 ” , 并认为这是企业组织中的核心命题。。。。。。

【以上资料均属节选、详文请阅览印刷制品】

自媒体
备案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备案
电话
400-007-9000
010-82659965
010-82873036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8号中钢国际广场A座6层
邮编:100081
E-mail: service@chnstone.com.cn
Copyright @chnstone.com.cn All Right Reserved.北京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