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007-9000
取消
您所在位置:首页 > 思想与著作 > 文章与观点 >
抗美援朝决策给企业的启示——如何做出艰难决策?
发布时间:2022-02-24 17:18  文章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作者:翟文   点击:次

作者 | 翟文

来源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guanlizhisheng2015

合作 | 17600997658(微信)

 

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曾回忆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毛主席很难下决心。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两件事相比起来,可能做出抗美援朝的决策更难,因为江山甫定,假如决策错了,相比起1946年,代价更大,失去的更多。

事情比较复杂,简要回顾如下:

1.事件缘起。1950年1月,金日成提出统一朝鲜计划,斯大林认可。此时毛泽东就在莫斯科,但斯大林只字未提。后来,毛泽东对米高扬说:“斯大林、金日成对中国刻意隐瞒发动战争的时机及作战计划,最后,中国却被牵连进战争,这是错了,绝对错了”。

2.战争爆发。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7月7日,美国宣布介入。与此同时,美国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将所谓的安全防线从朝鲜半岛和中国台湾以东,向西移至三八线和台湾海峡。

3.战略判断。毛泽东判断,美国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中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

4.未雨绸缪。从美国打算出兵开始,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并部署兵力在鸭绿江边,但备而不用。

5.倾向于帮。8月至9月,美国军队一路向西,逼近三八线,毛泽东警觉到美国扩大战争规模的可能性会增加,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中国应该采取的对策,倾向于出兵助朝。

6.形势剧变。10月1日,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斯大林来电希望中国立即派出部队到三八线,深夜,金日成紧急约见中国驻朝大使,向中国政府提出援兵入朝请求。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在毛泽东看来,“美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如果过三八线,我们一定过去打”。

7.多数否决。10月2日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讨论朝鲜战局和中国出兵援朝问题,但是,与会多数人不赞成出兵。主要有三个顾虑:一是中美综合国力差距太大,能否打赢;二是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还能否进行;三是会不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美国会不会动用核武器轰炸中国大城市。

与会者的这三个顾虑,实际也是毛泽东最主要的纠结、下不了决心的原因,从朝鲜战争爆发开始,可以说是“长考百日”,这种程度的纠结在毛泽东一生中只此一次,从来没有过。

会议结果是:毛泽东服从多数人意见,决定不出兵,并将这一决定转告了斯大林;同时决定,10月4日召开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作讨论。

8.反复权衡。10月4日至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开了3次,毛泽东让与会者摆各种意见,权衡出兵还是不出兵的利弊。经过反复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最后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不过,由于斯大林表示,苏联空军不能给予支援。毛泽东决定:暂不出兵。

9.最终拍板。10月13日,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讨论出兵援朝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即使苏联不出空军支援,在美军越过三八线大举北进的情况下,仍应出兵援朝不变。18日,毛泽东再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最终拍板决定出兵入朝。

后来,毛泽东说,“朝鲜局势紧张的那段时间,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有很多天是睡不着觉的”,“我们虽然摆了5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是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还是决定了。”

分析抗美援朝决策,之所以下定决心,主要有如下几个考虑:

一是不打不行。美国一边侵略朝鲜,打到了中国东北边境;一边侵驻中国台湾,侵犯中国主权,逼得中国不得不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换句话说,抗美援朝是必要的、正义的。

二是不理不行。日本侵略中国时,就是以朝鲜为跳板,美国也有这个打算。如果置之不理,美国必然得寸进尺,甚至比日本搞得还凶,因为它有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如果与美国的较量不可避免,那么朝鲜、台湾、越南三个地方,对于当时海战能力还比较弱的解放军来说,最有利的战场就是朝鲜。所以毛泽东才说:“如果要我讲和平建设的理由,可以说有百条千条,但这百条千条的理由不能抵住六个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

三是不定不行。战争打的是钱,是经济,为的是营造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正如周恩来所说:“消极防御也要花许多钱,例如改装一个飞机场就要一亿斤小米,东北修八个,关内修三个,就要十多亿斤小米,飞机场外还有许多设施,所费甚大。”不仅如此,鸭绿江一千多里的防线,不知道美国哪天会从哪儿打进来,整天提心吊胆,也没办法安心生产。

我们常说,商场如战场,残酷性都差不多,一个关键决策没做好,就可能导致失败甚至毁灭。所以德鲁克才说,管理的首要技能就是做出有效的决策。那么,抗美援朝的决策过程给企业带来哪些启示?

1.决策始于观点,而不是“事实”

“横看成岭侧成峰”,事件谁都看得到,但“事实”不容易掌握,它是由一连串事件组合起来的反映本质的东西。决策是由人做出的,但人不可避免地会先入为主,“先入为主”就是观点,靠的是经验和对事件的思考。于是德鲁克说,唯有从观点入手,决策者才能够发现决策到底意味着什么,搞清楚人们实际上在讨论的是哪些问题是做出有效决策的第一步。

就抗美援朝来说,有两个决策的关键点。一是打不打?实际讨论的是保家卫国的问题,打也好,不打也好,怎么有利于保家卫国,那就怎么做决策,这是问题的实质和根本,前文已有分析。

二是能否打得赢?在第一次战役取胜后,毛泽东说:“我是不打无把握之仗的。”这就是认为可以打赢的假设,这个假设主要来自于抗日战争持久战胜利的经验、观点和信心,以及对美国的认识。

抗美援朝和抗日战争是很像的,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敌强我弱、敌退步野蛮我进步正义、敌小国我大国、敌寡助我多助,对日本来说就是“一优三劣”。同样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提出了美国的“一长三短”,即铁多、战线太长、运输路线太远、战斗力太弱,并认为我们是钢少气多、美国是钢多气少,钢少气多一定能打败钢多气少,同时鲜明提出:“这次派志愿军出国,我们……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胜利是有把握的”。

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来说,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决策始于假设,与科学探索一样,没有其他起点,必须培养对复杂事物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没有不同意见,不做决策

在德鲁克看来,这是决策制定的首要原则。只有多个相互冲突的观点进行碰撞,不同的立场进行对话,不同的判断进行抉择,这样的决策才是最好的决策,而这个过程实际也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正如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说,“有了问题就开会,摆到桌面上来讨论,规定它几条,问题就解决了”,“要把彼此知道的情况互相通知、互相交流”,“对正确的意见,必须听,并且照它做”。

我们可以看到,在决策抗美援朝过程中,光高层会议就连续开、密集开,反复讨论,不断推翻重来,不仅要考虑党内的不同意见,比如不出兵、晚出兵、摆摆架子,等等,还要考虑斯大林的意见以及国际国内舆论,但也就是在这种长时间来回折腾中,才把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考虑得比较清楚。

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来说,可以得到的启示:一是要鼓励不同观点,收集不同意见,一片附和中做出的决策往往不太理想;二是要善于把冲突观点视为自己的工具,用来确认决策的方方面面有没有尽可能地经过周全细致的考虑,同时把反对意见视为多种可行方案。三是要明白充分的讨论不仅是民主,更是决策方案的前置的“推销”过程。

3.谁必须从事这项工作

从决策到行动,需要明确四个问题:一是谁必须知道这项决策;二是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三是谁来执行这项决策;四是需要做些什么,以让负责这项决策的执行者能够完成它。

我们一个一个问题来看。抗美援朝的决策中,谁必须知道这项决策?显而易见,是政治局领导集体,是高层,当然还有斯大林。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积极的备战、兵力部署,以及寻求苏联支援。谁来执行这项决策?这个人既要真正认可这项决策,又要具有执行决策的能力,最开始的人选是常年在东北作战的林彪,但林彪是不认同出兵朝鲜的,“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5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从军事观点来看没什么错,但抱有这种想法,就不适合做主要执行人,因而认可决策并同样具有超强能力的彭德怀就是最佳人选。需要做些什么,以让负责这项决策的执行者能够完成它?主要是组织调动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持续支持。比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人民踊跃报名参军,以至于对报名参军的人挑得很严,百里挑一,比挑女婿还严。

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来说,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围绕“谁必须从事这项工作”推动形成合力。比如彭德怀等的军事指挥、周恩来等的鼎力协助(多次前往苏联寻求支持),以及苏联的一些援助(是提供了一些帮助的)等。

4.“骑墙”是不行的,勇气是必须的

在德鲁克看来,当规范化内容已经深思熟虑,备选方案准备就绪,风险与收益已经权衡,人事安排已经妥当,所要采取的行动方案已经就位,这时候大多数决策会流产。原因在于,“完美的”决策是不存在的,最佳的决策也只是一个近似值,更是一种风险,总要付出代价,甚至令人反感,因此阻力会一直有,如果决策者执行者不坚决不果敢,承受不住压力,总是左右摇摆,那么决策就会夭折。

当决定抗美援朝后,毛泽东就再也没有犹豫动摇过,正式决定的第二天,志愿军就跨过了鸭绿江。战争期间,所有关系全局性的重大决策都是由毛泽东最后拍板敲定,作的很多指示,比如“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要打多久就打多久”,都体现了硬核般的坚决。

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来说,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决策要求正确的判断,也需要勇气,一旦确定了,要么行动,要么不行动,但决不能“骑墙”,只采取一半的行动永远是错误。

结合抗美援朝的决策和德鲁克的论述,总的来看,需要注意这样几条:一是做决策要有气魄,而且必须冒险,对管理者的判断力有比较高的要求;二是正确的有效的决策,核心是理解问题的实质;三是做决策不是纯粹的智慧应用,还需要调动组织的愿景、能力以及各种资源,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行动。

 

注:作者为企业文化与企业成功之道研究著作者

参考资料:德鲁克《认识管理》、《毛泽东年谱》、李庆刚《抗美援朝的决策及影响》、石仲泉《抗美援朝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难下决心打的战争——长考百日三波两折》、杨晴《毛泽东决策抗美援朝》。

自媒体
备案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备案
电话
400-007-9000
010-82659965
010-82873036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8号中钢国际广场A座6层
邮编:100081
E-mail: service@chnstone.com.cn
Copyright @chnstone.com.c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