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007-9000
取消
您所在位置:首页 > 思想与著作 > 文章与观点 >
实用主义文化的生命力
发布时间:2022-02-25 15:55  文章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作者:彭剑锋   点击:次

作者 | 彭剑锋,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

来源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综合整理

合作 | 17600997658(微信)

 

编者:越是在不确定的时代,越要回归到文化中去寻找能量。彭老师认为,如果要放到历史长河中去看,实用主义文化恰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底层动力。怎么看待实用主义文化与结构化创新思维的力量,以及实用主义文化在企业实践中的功与过?我们整合编辑了彭老师的观点,希望对企业有所启发。

01

实用主义文化与结构化创新思维使得中国企业还有巨大发展潜力

实用主义文化与结构化创新思维所整合的全球资源运筹与全球市场渗透,使得中国企业还有巨大发展潜力。

现在国内外有一批学者一是批判中国企业没文化,只想做暴发户,二是批判中国企业没技术,尤其是原创性创新。对这两种批判我都不敢苛同。

我个人认为,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而没有断绝,最核心的原因是中华文化是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开放、包容的文化,儒家、法家、道家与佛家“乱炖”。信仰对许多人来说往往不是人生目的而是生存手段,而且手段和目的可自由互换,精神追求时是目的,回归现实生活时是生存手段;可以将很功利的事表现得境界与追求很高,也可以将高尚追求变得很功利——求神拜佛离不开升官发财,连忠义为上的红脸关公也演变成了人们供奉的财神爷。这些本质上是一种“活着是硬道理”的实用主义生存观,凡是能让我生存下去、能让我活得更好的东西我都可以拿过来、融进去,包容开放、兼容并蓄。

欧洲人说,欧盟一体化以后他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亡国,但可能亡种,即小国家文化的消失。而中国数千年来从来都是亡国不亡种。原因还是实用主义文化与“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存观致胜——打不过时可妥协、可认怂、可通婚,先活下来再说,凭借强大的文化融化力与同化力,将种悠回来,可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以阴阳、灰度、妥协、包容,韬光养晦,但心中的目标与追求始终不放弃,这种生存策略使我们的文化生生不息而具有生命力。

我个人觉得,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掌握并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内生理想的实用主义。搞改革开放,提出发展就是硬道理,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让一部分先富起来,但终极目标是共同富裕和国家强大等等,释放了中国人价值创造的活力,不争论姓资姓社,把世界先进的东西先吸收过来,运用全球资源运作及全球市场市场渗透,盘活了中国经济和社会。

再说中国企业技术,我们现在在一些领域是有实力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华为今年第一、二季度手机市场销售额增长了97.8%,而三星今年第一季度跌了4%。我今年去美国时专门了解了一下美国手机市场的情况,看到一些卖场里卖的都不是三星手机,而是华为手机,我觉得特别振奋。当然苹果手机还是挺厉害的,但起码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开始有实力跟三星这样的跨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短兵相接了。

再一个就是我认为我们的结构性创新思维很厉害,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高铁。虽然我们每一个模块都不是原始创新,但我们把德国技术、法国技术、日本技术融合到一起,通过结构化创新整合成一个全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与结构创新思维。这种结构性创新思维某种意义上也是原创,它恰恰适合互联网时代与全球化时代的思维。

总之,我认为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发展空间还很巨大,国外市场同样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中国企业靠产品和服务去拓展。

02

实用主义文化在文化变革中的优势与阻力

在漫长的农耕文化中,中国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意识,人们的价值取向还是以个人为核心,个人超越组织,这是现在很令企业家困惑的一件事情。如同改革开放初期一样,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首要问题依然是理念的转型。没有政府执政理念、社会的文化理念变革,中国经济就没法真正进行深层次的变革。

当生态经济、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概念风起潮涌时,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文化的创新、观念的创新,以及思维的创新。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也要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变革及观念上的转型。中国社会的文化在实际层面,实用主义文化是主流。中国的企业也是如此,崇尚实用主义文化。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需要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寻觅生存之道。相应地,文化也需要以生存为第一要义,否则就谈不上发展。可以说,没有实用主义就没有中国经济的今天。在实用主义文化为导向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变革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家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难以自我超越

文化的本质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企业转型,要求企业家首先要进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转型,要从企业家的企业转变为企业的企业家。

现在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其实质是“老板文化”,是老板把个人的价值观强加给员工,而不是企业共享的价值取向。在企业中,没有真正形成企业的共识,形成企业的组织文化;只有企业家个人文化,而没有组织文化,把老板个人的文化当成企业的文化,这是企业面临的挑战。

过去,企业是在实用主义文化、在非规范的市场环境下诞生并生存的,累积了很多“成功的习惯”,但在面临新的挑战时,这种“成功的习惯”确实无法适应。一般来说, 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带有非常浓重的企业家的个性特点,不管是决策方式,还是企业的整个文化氛围,基本上与老板的个人偏好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如果这个老板的价值取向符合时代的要求,这个企业可能就做得很好;如果这个老板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相悖的话,企业就做不好。所以,如果企业家很难改变过去成功的习性,在文化上很难实现自我超越,那就会成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最大的挑战。

2.形式上的集体主义,本质上的个人主义文化

中国人很难组织起来,这是根源性的问题。在漫长的农耕文化中,中国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意识,人们的价值取向还是以个人为核心,个人超越组织,这是现在很令企业家困惑的一件事情。企业高层在讨论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问题时,是以组织为核心的,但真正在判断价值立场的时候,又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以个人为中心。企业之所以组织不起来,就是因为形式上的集体主义、本质上的个人主义在作祟。

3.企业家存在天然的价值观缺失,即信仰缺失的问题

其实,华为过去30年的成长中也奉行实用主义,经历了野蛮成长的阶段。但华为的伟大之处在于,只是把这些做法看作是短期行为,是在中国当时的环境下为了生存不得已而采用的手段。很多企业却没有意识到这点,而是认为“一朝为贼”,便终身不可能抹去这个烙印,失去了追求光明的原动力。

华为不同,在他们的内心中,一 直有所有追求,认同企业的长期发展一定要有信仰,一定要以客户为中心,其文化理念的导向一直强调正向牵引。 导向是正能量的,整个文化是正能量的,而且不断在影响整个社会。可以说,华为在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在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特殊环境下,曾经出现过文化的扭曲,造成了企业家行为的扭曲。在这期间,有正能量牵引的企业,渐渐走向正确的轨道,企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制度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我们应当理解中国企业家在特殊的生存环境下的做法。但当经济面临新的结构转型时期,中国经济进入真正靠创新和人力资本驱动的时代,从以追求GDP为主转换为追求品质和效率时,整个社会价值的文化导向也在发生变化。没理想、没追求的简单生存文化是没有前途的,是没有未来的,也无法得到世界的尊重。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一直着眼于求生存, 满足于现状,而没有前瞻的目光,没有打造百年老店的强烈愿望,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4.契约精神缺位导致知行不合一

中国没有经历过工业文明的大洗礼,是在三十年里浓缩了西方工业文明二百年的里程。所以骨子里仍然是小农经济意识,是以个人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一种个人主义文化。虽然我们实行市场经济有三十余年了,但并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现代商业文明。

所谓契约,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说到做到,对于已经签约的事情,做不到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缺乏契约文化会导致人们在关键时刻不讲规则,不按牌理出牌。缺乏契约的约束,就会造成言行不一致的情况。 而现在违背契约的成本又很低,导致大家更没有契约精神。王阳明曾提出知行合一,中国文化本质上知行并不合一,说一套做一-套,是很典型的“扛着红旗反红旗”的做法,即所谓的执行力差。这种文化生态对组织的破坏性是很大的。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 契约精神”主要是基于“面子文化”,基于他律的。“面子”是有规则的,是照顾到群体规则的,基于面子文化的道德约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契约精神。比如,五个人之中有四个人都说这个事儿不能干,剩下的一个人为了顾全大家的面子,最终也选择了从众,以取得群体中绝大多数人的认同。但是,现在的新生代的90后更实在坦诚一些,他们认为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更讲究基于事实、基于结果,讨厌虚伪,不喜欢当“应声虫”。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更直接的实用主义者,面子文化也隐隐然有无法维持的趋势了。

自媒体
备案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备案
电话
400-007-9000
010-82659965
010-82873036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8号中钢国际广场A座6层
邮编:100081
E-mail: service@chnstone.com.cn
Copyright @chnstone.com.c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