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007-9000
取消
您所在位置:首页 > 思想与著作 > 文章与观点 >
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折腾” | 经典重温
发布时间:2022-07-14 14:52  文章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总   作者:夏惊鸣   点击:次

作者 | 夏惊鸣,华夏基石首席战略与组织专家,华夏基石双子星训战咨询公司联席创始人

来源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总第60期

 

关于2022年中国企业面临的新环境、新活法,结合目前社会的整体环境背景,我先提出两个观点:

第一,转型升级这个时代性任务,中国企业现在还没有完成,仍然在路上。我记得从2013年就开始讲,中国经济是“L”型,“L”型这一横比较长,转型升级仍然“在路上”。理解经济发展形势其实很简单,就是看看有哪些增长点,有哪些衰退点,本质上是增长点与衰退点的此消彼长,增长点与衰退点的时间赛跑。

我在2017年底2018年初,总结了中国经济有七大红利,目前看,基本都应验。但我们又到了一个很困难的纠结点,原因在于过去多年以来,很多是为了保护增长而增长,是伪增长;另一个像新能源汽车、5G等可以带动大量产业增长的引擎性增长点还没有真正爆发;而且原有引擎式产业已经紧绷到了极致状态如房地产;还有疫情和教培行业的政策,服务业有一个集中的衰退;互联网等投资的泡沫也可能到了裸泳时刻的边缘。2022年及以后3年应是艰难的状态。

第二,经济转型的同时,中国已进入全面转型阶段。过去说的转型,更多是企业的转型、经济的转型,但结合这两年凸显的一些事件来看,我们正迈入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经济转型,政治转型,社会转型,企业转型。中国已迈入全面转型阶段了。这个特点也是需要注意的。

尽管艰难,长期来看,社会一定是滚滚向前,而且,我以前分析的七大红利仍然还在。因此,我还是先讲讲中国经济的七大红利,并着重讲讲其中的四大红利。我们要在洞悉未来趋势中,做好现在的应对,在寒意中看到阳光照射在哪里。

01

经济转型:预见持续发展的“七大红利”

2017年底、2018年初,我讲了中国有七大经济红利(参见《华夏基石管理评论》总第55期),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判断是对的。现在这些经济红利基本上已经凸显出来了,而且这些红利有一个较长的周期。

链接:

夏惊鸣谈中国经济“七大红利”

(1)人口红利。第一是消费者,第二是人才。中国是一个大消费市场,又是一个拥有巨量人才的国家,尤其是工程师人才,我们还存在消费升级和人才升级的红利。

(2)新技术周期红利。5G技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等都是我们的新技术周期红利,都是几十万亿美金的市场。我们要尽快告别路径依赖,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新机会,包括技术带来的消费升级的机会。消费升级其实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中高端收入人群增加带来的消费升级;另一种是通过技术、通过产业链的改造,低收入人群也能过上有品质的生活,这也是一种消费升级,这里面也有很多的机会。

(3)进口替代。如果我们的企业在产品品质、品牌附加值、创新创意上、服务上向世界级企业靠拢后,形成了进口替代,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4)全球化红利。全球化并没有消失,对中国来讲还有机会。因为全球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即便是非洲也在持续进步,中国也依然存在可利用的优势。

(5)产业结构红利。美国服务业占到了79%点多,虽然中美两国情况不同,我们不可能形成像美国这样的产业结构,但我们的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产业结构优化还会带来很多的发展机会。未来,我国农业产业可以降到2%左右,工业可以控制在30%-40%,当制造业实现无人化以后,服务业我想完全可以达到60%左右,可以形成这样的结构。

而且,我们的经济总量还在增长。特别是中国城镇化建设仍然是一个经济增长点。城镇里的教育条件、医疗条件等等都要优于农村,由此产生的“虹吸”效应也会使得城镇人口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城市的服务配套就有继续增量的可能,比如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体育服务、生活服务,等等。刚才说了,假设我国服务业达到65%的产业占比,那我们还有将近20%的增长空间,这个量是很大的。虽然这不是短期内能达到的,但我们应该看到,只要存在差距,就存在发展空间。种种机会就隐藏在其中,我们的产业结构红利依然存在。

(6)劳动力结构红利。在中国当前的劳动力结构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劳动力,价值创造的效率相对比较低,比如说机关事业单位及大型国企的冗员,未来通过机构改革、人才市场化改革等,释放一部分到市场上去,激发他们的价值创造潜力,同样,留下来的人也必须提高效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来。

中国还有六七亿农民,他们缺乏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土地资产又不属于他,他们想创造价值是有难度的。如果农村的土地改革,把土地确权给农民,让他们拥有资产、拥有资源,他们就拥有了创造更高价值的能力。

(7)中国文化的红利。比如,中医中药是很适合利用大数据的,完全可以把中华医学的古老智慧,通过大数据归纳、通过智能化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发扬和发展,让中医中药真正走向世界市场。

下面我重点讲四个红利。

第一,新技术周期红利。

今年的新能源汽车增长是新技术周期红利。但我认为,新能源汽车真正的新技术周期还没有来,这个新技术还没有完全突破,但是这个红利的临界点已经在前夜。等到新能源技术真正突破以后,全球会有二十万亿美金的市场会进行重构。

在新能源领域方面,光伏、风电等都实现了真正突破,因为它们已经实现了平价上网。现在光伏上网的电价比煤电还便宜,这个是真正有突破的,未来会带来很大的增长。

还有5G技术,也是新技术周期的红利,但由于中美斗争延缓了中国5G技术的进步、5G替代的进程。如果5G或者6G实现之后,VR体验也将得到质的突破,那么我们的手机、电视、电影院、游戏机……很多地方都会发生改变,这又是很多新的增长点。最近火热的元宇宙就是基于此。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引擎性新技术目前还没有真正突破,包括新能源汽车、5G、VR等等。

因此,一方面需要我们注意节奏和泡沫风险,另一方面,这有恰恰是机会期还很长。

这也就是新技术具有迭代的风险和机会。如果投资节奏不对,技术迭代会让前面的投资变成负资产,如果节奏精准利用技术迭代机会或者是自己掌握了迭代技术,就有可能异军突起。

第二,替代、重构红利。

中国各行各业都在产生进口替代,比如说我们今年服务了一家雪川食品,就是做薯条的。原来薯条都是国外的公司做,现在雪川食品在薯条领域是中国的隐形冠军了,它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一半。各行各业都在发生进口替代,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传统行业进入技术迭代的缓滞期,传统行业的国际领先者一般领域多元,同时极有可能出现创新倦怠和人才吸引力下降。另外,随着行业发展,领先者的装备、人才、技术、供应链等都会外溢,原来某个企业的优势,变成了整个产业的基础。后来者聚焦一个领域,形成“老板与经理人”的竞争(小公司的司令员是老板,大公司的司令员是职业经理人,那么在决策、反应速度,意志、动力、洞察力和拼搏上会形成差异),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把以客户为中心做透,比客户还了解客户,基于客户痛点和竞争的亮点(差异化)进行创新、改进,极有可能替代或“蚕食”掉传统领先者的市场份额。

另一个我们要注意的是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时代给各行各业带来的重构。比如对于消费品,一个新的消费品要成功,最大的障碍会是什么?品牌和渠道。你要让消费者知道你、相信你(品牌),能够买到你(渠道),在过去要费多大的劲,在互联网时代,这两大障碍被大大减少了,当然这就要互联网运营的新能力。大家看为什么小米、元气森林、包括悦刻电子烟等企业那么快起来,跟互联网红利不无关系。

第三,全球化红利

尽管现在出现了逆全球化现象,但我坚定的认为全球化是不可能中断的,逆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格局被打破,当全球格局从动荡进入新一轮稳定阶段,全球化会进入一个高涨期。

而且,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互联网时代对全球化竞争的影响,尤其是消费品,品牌、渠道的逻辑就如国内一样,同样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些都是机会。疫情尽管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但也推动了互联网给国际市场开拓的品牌推广和渠道逻辑的改变,跨境电商的兴盛与此不无关系。

但是,我们现在需要想一想,疫情结束后,会有哪些重要变化,比如,疫后重建,会不会有新一轮的贸易壁垒出现?那么,现在根据什么节奏做好什么样的布局。

中国要成为强国,一方面要在引擎性技术产业如互联网、通信、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生命工程等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竞争力,同时一定是全球发展。这是一个必然。

任何一个动荡、纠结的时期,都会是变革者、布局者的机遇。我们需要思考,当下,是中国企业为未来更好的全球化发展一个很好的布局时机吗?为什么?

第四,中国文化红利。

原来我预计中国文化红利会在海外发生,而现在是在国内发生了。国潮兴起,主要是国内形成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随着中国的强盛,中国文化也将会带来很大的红利。

当然我们要警惕夜郎自大。有人建议取消英语考试,尽管我也非常痛恨英语学习,但学好英语是我们学习世界,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一个必须工具。

另外,这段时间,各种观点冲突层出不穷,我感觉中国到了一个全面转型的时期。下面我谈谈对全面转型的一些个人观点。

02

政治转型:不是倒退而是升级

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政策,(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编者注)企业界对此非常关注,好几个人在微信上问我怎么看共同富裕。我的回答是不要过度解读,没有问题。共同富裕政策是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来,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并不是突然出来的一个政策,预示着什么重大变化的信号。这应该是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也是支撑中国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比如,简单的想象经济的发展潜力:假设我们每一个人能像王思聪那样消费,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得有多大!那么,前提是不断扩大有消费能力的人群。

坦率地讲,我个人对中国的政治是抱乐观态度的。市场经济的方针不会动摇(除非物质极度丰富,真的实现了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其实真到这种情况,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争论重要吗?),政治转型(应是升级)不会开历史倒车。我理解,仍然是以效率优先的第一次财富分配为主,第二次分配、第三次分配一定是通过税收政策实施“先富带后富”。而且共同富裕的实现,主要是依靠第一次财富分配机制的驱动,而不是第二次、第三次。

包括对教培行业的整顿,我个人认为是对的,就应该整顿。一方面,推动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促进机会均等。但是方向和对象是不是值得商榷?大学不改变,中学是改变不了的。因为中学生的需求是上大学、上重点大学,这个源头需求满足的方式不改变的话,即便是整顿了教培行业,还会滋生一些其他形式的教育服务,甚至可能导致教育成本更高。

还有互联网产业,在初期,资本推动免费体验是消费者教育,这是一个新事物都需要的教育成本;但在现在,已经演化为资本推动垄断的掠夺式发展,可能会变成经济发展的毒瘤,至少所谓的补贴不再是教育成本,而是恶性竞争的“反倾销”式性质。互联网企业另一个问题是要回归提升产业效率实现顾客价值,不要让“计算力”变成“算计力”。同时,需要住的是,互联网企业的逻辑也在发生改变,“浮财”机会越来越少,而是要深入基于客户价值的产品创新,深入到产业的各个环节,各类场景,进行变革创新。我可以预见到,未来一堆流量型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投资都会裸泳,再过一个阶段,是智能化和半导体投资热潮后的狼藉。

03

社会转型: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相比较于经济转型和政治转型,我认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才刚刚开始,且任重道远。

我曾在一篇文章说,中国人的观念“破”的很辉煌,但是“立”都没有很好地完成。五四革命后军阀混战、抗日战爆发;国名党还未真正执政,就被赶到了台湾;解放后一片欣欣向荣,但不久文革发生;再到后面改革开放,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到现在,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我感觉是没有真正沉淀明确的。

除了弘扬正气,另一个关键,我认为我们需要大大提倡科学理性精神。

观察此次司马南抨击联想事件,尽管没有那一个人、哪一个公司是不能评论或批评的,即使批评错了没有问题,但任何事情都要放在特定的、具体的环境中,以及历史情况中去评价,不能脱离开来这些。而且用“抓辫子”、“批斗式”、“清算式”的方式,进行道德绑架和舆论“围剿”,这并不是在理性地、科学地讨论一个问题,而是文革式的做法。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我记得经济学家张五常曾经讲过一番话,他说在讲课的时候让听众提问,我们的听众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他抛开你的内容,自己洋洋洒洒开始演讲起来,而且观点是似而非;另一种情况是我们在判断一个事情的时候不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而是喜欢盖帽子,通常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站队式的表达。

还有一种通常的情况就是无论在小组织还是大组织,我们迎合上级、相互吹捧的语言贿赂,让我们的沟通不直接、不真实,这也是远离科学理性的一个文化氛围。

这三种现象的本质是主观大于客观,尽管有时是以客观的形象出现。这些现象似乎比例不算小。如何更广泛地树立一种科学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应仍然是我们社会建设的一个课题。

04

企业转型:走出转型的混沌

企业转型我们讲了这么多年,大家都在讲,各种概念满天飞。回过头来看,我还是那句话“按照常理做企业”,我们需要走出转型的混沌。

1.转型与价值牵引

包括数字化转型,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很迷惑,到底怎么搞数字化转型,这里面有什么密招?其实最核心的还是价值牵引,我们通过数字化能够实现什么样的价值,要把这个事情想明白。

最近有人跟我探讨,说要搞数字化转型,我马上问他,你通过数字化转型想解决什么问题,带来什么价值?要先把这个事情搞明白。如果不把这个事情想明白,总觉得数字化就是一种神招、密招,搞了数字化转型就乌鸡变凤凰,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回归到常理,数字化转型也需要价值牵引。

比如,乐活运动的数字化转型就是场景数据化、用户标签化。每个人一进它的门店、一刷卡,就有了“标签”:这个用户是谁?在这里做过什么运动,撸铁还是跑步?每项用多长时间?进门一个场景,撸铁一个场景,跑步机一个场景,门店周边是什么环境又是一个场景,这就是用户标签化、场景数据化。

那这样的数字化能带来什么价值?举个例子,假设乐活的某家健身门店在地铁站旁,地铁站的末班车时间就是一个个场景数据。假设末班车是晚上23:00点,那教练最后一堂课几点下课最好?一定是22:40,这样可以留出20分钟给客户收拾好衣物,然后坐上末班车地铁。那么这节课报名的人就会报满,给企业带来价值最大化。所以,数字化到底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各行各业的数字化,都要把价值牵引这个点想明白。

如果数字化的价值想不明白,数字化不但不能带来价值,反而会带来“伪价值”。2014年,我给一个电器的控制器企业作咨询,他们当时提出来智能家电,比如说给洗衣机装一个传感器,装完以后可以监控这个洗衣机的运营状态,如果有故障的话这个数据可以上传到云端,云端连接维修部。这个听起来很美好、很智能。但我当时一听,马上就说你们千万别这么干,洗衣机十几年都不坏一次,极个别的洗衣机才坏,给洗衣机装上传感器,还监控它的运营状态、传到云端、连接维修人员,这会极大增加成本,而用户不会为这个看起来很美好实际没什么用的“伪价值”买单的,企业如果盲目跟风,就是死路一条。

所以,企业转型一方面有很多的增长点,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七个红利”。另一方面,转型一定要有价值牵引,要把客户价值想明白。

2.机会与核心竞争力

企业一切的痛苦都是来源于要么没有机会,要么没有核心竞争力。

战略里面有两个方面是需要提前布局的,否则当你发现有问题的时候根本就来不及了。哪两个事情需要布局思维呢?

第一,业务组合。所谓的第一增长曲线、第二增长曲线,第三增长曲线要提前布局,如果没有提前布局,当企业的第一个业务已经步入成熟期,甚至衰退期,才开始找第二增长曲线,这个时候已经晚了。

第二,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需要持续经营不断形成。我们在企业做咨询时,一讨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人就讲,老板是核心竞争力。这是完全错误的。

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一个经营过程。比如说原来OEM公司,什么都不需要,研发、渠道、品牌都不需要,有订单来就开始赚钱了。看似活得很好,但不沉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国际贸易环境一变化,订单瞬间就没了。这时候就傻眼了,要品牌没品牌,要渠道没渠道,要技术没技术,甚至连产品能力都没有,只有生产能力。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多少企业无能为力,就是没有提早的布局核心竞争力。

所以企业转型说一千道一万,没有什么“密招”,要突破、要增长,就得定义清晰自己的增长机会;要保护自己的增长、实现持续增长,必须老老实实在成功要素上持续投入、做功,形成壁垒,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专注与多元化

我的主张在萎缩的产业,尤其是离高壁垒比较远的企业,不是专注的问题,而是寻找新机会的问题。这个时候的多元化,不是真正的多元化,而是寻找主业。

比如深圳某家公司,原来的市场萎缩,现在要去做新能源车相关材料。有人说,你这是不是不专注聚焦了。但原来的产业已经在萎缩了,那为什么还要专注?应该趁着有新技术周期红利的机会赶紧换道,该换道的时候就要换道。

只不过在抓到新机会后,一定别忘了在核心竞争力和组织能力方面的打造,不然,就是一个“流寇”,永远是昙花一现,然后就是惶惶不可终日。

当然,处在一个值得专注的领域,专注做好,做到领先是第一要务。

4.生存与折腾

现在很多说法是企业第一位的是活下去,不要乱折腾。当然,这是对的。但是如果把它理解成为不要创新,不要发展,那就大错特错。我们还要记住这几句话——“穷则思变”;不变革无生存;发展问题也是生存问题。不要乱折腾,应该理解成为不要像过去那样抢机会,粗放式投资,这是害死人的。也不要盲目相信什么这模式,那神招,要好好的沉浸在市场里,研究客户、研究竞争,好好地思考帮助你创新的人才在哪里,如何吸引、合作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最后,无论是活得好的企业,还是活的不好的企业,总结一句话:活下去,要折腾,活得好,也要折腾——折腾,就是组合能力、激发活力,不断创新,实现更高效地创造客户价值!

自媒体
备案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备案
电话
400-007-9000
010-82659965
010-82873036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8号中钢国际广场A座6层
邮编:100081
E-mail: service@chnstone.com.cn
Copyright @chnstone.com.cn All Right Reserved.